慈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来源:深圳侨报 深圳侨报记者 柯东波 实习生 黎草木子 日前,记者从宝安区西乡商会了解到,该商会作为全市工商联系统中唯一一家单位,入围目前正在评选的第三届鹏城慈善奖暨深圳慈善捐赠榜候选名单。面对荣誉,该商会成员都忘不了带领商会发展壮大事业和投身慈善公益的领头人,他就是宝安区慈善会副会长、宝安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香港宝安西乡同乡会名誉会长、西乡商会会长翁志明。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以慈善事业为终生己任的善长仁翁。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意义更大” 今年“六一”儿童节,宝安区儿童医院里传来了久违了的温馨笑声。当天翁志明带领宝安区慈善会的会员前来看望患病儿童。在医院里,他鼓励孩子们树立信心战胜病魔。当他了解到许多家庭因为孩子的疾病而陷入困境后,不禁暗暗皱起了眉头。 从医院回来后,翁志明和宝安区慈善会的会员制定了一系列帮助因病致贫的家庭的举措,并大力呼吁宝安区各界企业家为这些家庭捐款。“医院里的孩子更需要关注和帮助。扶贫助困,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意义更大。”他说。 在翁志明看来,扶贫助困就是要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居住在西乡街道的宋女士一家来自河南农村,她的女儿200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丈夫又突发脑溢血中风而导致身体半部偏瘫。为给女儿治病已经花光所有积蓄,丈夫患病后只能听天由命。翁志明了解情况后,立即发动西乡商会的爱心企业家为宋女士一家捐款,并及时将“救命钱”送到宋女士手中。逢年过节,他还组织慈善会会员和商会会员到宋女士的家里慰问。 南山区桃花园社区居住着一对原籍西乡的孤寡老人,早年儿子因车祸意外去世,与孙子相依为命,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养老金。孙子患上地中海贫血症,让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了解情况后,翁志明放下手头上的工作,为孩子联系医院,并发动身边的爱心企业家,帮扶这个苦难的家庭。 翁志明长期扶贫助困乐此不疲。他常说:“饮水思源。自己日子过得好了,遇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伸出援手拉他们一把。”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翁志明个人为公益事业捐款累计68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和发动下,西乡商会会员企业捐款累计8000多万元。2015年6月,西乡商会被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2014年度广东扶贫济困优秀团队”证书,是全市唯一荣获此项殊荣的街道级商会。 翁志明(右一)代表西乡商会向河源龙川县铁场镇“双到”帮扶点捐助65万元慰问金并慰问贫困户。 本版图片均由深圳侨报通讯员 樊子 摄 “慈善的观念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翁志明认为,慈善的观念蕴含在传统文化中。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但自幼家人就让他熟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多年以后,或许他不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但遇上某些情景,幼时读过的经典名句就会指导着他为人处世的方向。 成为西乡商会会长之后,翁志明相当重视行善,努力让慈善成为西乡商会的社团文化,并将举办慈善活动和传承中华文化两者结合在一起。 今年春节前夕,西乡商会牵头组织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拍卖活动,邀请常道、侯贺明等艺术家到前海美术馆现场创作,并组织爱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家到场参观,企业家看中哪幅作品便掏钱买下,所得款项全用于帮扶宝安区自闭症儿童。短短一天时间内,就筹集善款达20多万元。 翁志明说,举办此类文化活动可以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活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带动和助推公益事业发展。 “让爱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缘何翁志明这样矢志不渝地坚持做慈善?他告诉记者,这和家人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早年间,由于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他的家人经常接济乡里乡亲、左邻右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曾一度陷入困境,最落魄之时家中连一点吃的都没有。然而,每到晚上,总有人悄悄地从外面扔一些吃的东西进来,让他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事后,他的奶奶经常教育子孙们要广施善缘,尽自己的所能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如今,为让热衷慈善的家风世代相传,翁志明经常带领儿子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翁志明一边看灾情直播,一边给身边的企业家打电话,动员他们为灾区捐款。当时他的儿子只有七八岁,但得知父亲正在为帮助灾区群众挨个给身边的朋友打电话时,他很懂事地向父亲竖起了大拇指,夸奖道:“好样的!” 近年来,翁志明还倡导了“宝安区慈善进校园”活动,动员孩子们每人捐出1元钱用于做慈善。他说:“此举主要是为了培育孩子们的爱心意识,让爱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慈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需要一代又一代接力下去!” 行走在慈善路上的信天翁 人物简介 祖籍为宝安西乡的翁志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未。尽管家中有不少亲戚定居香港,少年时代家境殷实,但他20岁出头便选择了自主创业,扎根深圳宝安,凭借自己的努力打拼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随着事业做大做强,他又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他说:“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做不长久。” 记者手记 上一篇活动|传统艺术创意微课堂
|